鸿岳资本像一位安静的登山者,既测风雨也抉择路径——在这场资本的登攀里,策略与纪律才是绳索与冰镐。
实用经验常常不是一句格言,而是一本薄薄的操作手册:小仓位探索、明确止损、保持资金流动性与分布式风险暴露。鸿岳资本的实操笔记强调“可验证性”:每一次策略落地,都要能在历史回测外的窗口里被重复检验(参见 Markowitz 的组合理论对分散化重要性的基础论证,Markowitz, 1952)。
策略优化并非单纯提升历史收益率,而是压缩过拟合概率、把交易成本纳入模型、并采用稳健的参数选择方法。近期学界提出的“回测过拟合概率”(Bailey et al., 2014)和 López de Prado 的实务方法(2018)提醒我们,采用 purged k-fold、滚动窗口(walk-forward)以及交易成本模型是策略优化的必备动作。量化参数的贝叶斯调参、正则化与特征选择,能把策略从“记忆历史”变成“理解结构”。
投资分析在鸿岳资本既有宏观也有微观:宏观层面的行情形势解析强调辨别市场体制——趋势、震荡还是流动性枯竭;微观层面则回归因子与估值(基本面)分析的交互。应对波动率与相关性突变,Longin & Solnik(2001)关于极端时期相关性上升的研究是实务决策的重要提醒:危机时几乎所有资产相关性升高,分散效果减弱,这要求投资组合在平缓期有更多的对冲工具与流动性储备。
风险管理策略不是单一的止损线,而是一套分层机制:头寸限额、日内与隔夜VAR/CVaR监控、情景压力测试、对冲策略与流动性缓冲(Basel III 关于资本与流动性管理的原则提供了制度化思路)。具体流程包括:设定策略级别与组合级别的风险指标(波动率、最大回撤、VaR)、定义触发机制(例如超过阈值自动降仓或触发对冲)、并执行持续的对手方与杠杆审查。
策略布局在鸿岳资本通常采用“核心-卫星”与多策略多资产的混合架构。核心部分以低成本、长期配置为主(被动ETF或低频因子策略),卫星部分承担alpha追求与战术配置(事件驱动、量化择时、宏观对冲)。布局流程是工程化的:主题筛选→数据与信号工程→回测与交易成本建模→风险预算与仓位分配→执行算法(VWAP/TWAP或智能算法)→实时监控→月度/季度复盘与治理。
流程细化示例(便于落地操作):
1) 立题并分解:定义假设、生命周期与可量化目标(收益/风险/回撤)。
2) 数据准备:清洗、对齐、剔除生存者偏差与回溯偏差。3) 模型建设:因子构造、信号生成、费用/滑点纳入。4) 回测框架:滚动窗口、跨市况验证、SMP(样本外验证)。5) 优化与约束:引入执行限制、仓位上限、行业/流动性约束。6) 风控与治理:KRI(关键风险指标)与应急流程。7) 执行与复盘:交易成本归因、行为学修正与制度化迭代。
一句话总结:把“投资策略”看成工程,把“风险管理”看成产品测试,鸿岳资本的优势在于把复杂的市场碎片化成可检验、可优化、可治理的模组。权威方法论(如Markowitz、Sharpe、Black-Litterman、Basel III)与现代机器学习的实践(López de Prado)在这里并非对立,而是互为补充。
参考/引证:Markowitz H. (1952) Portfolio Selection;Sharpe W. F. (1964) CAPM;Black F. & Litterman R. (1992);Longin F. & Solnik B. (2001);Bailey D. et al. (2014) "The Probability of Backtest Overfitting";López de Prado M. (2018) "Advances in Financial Machine Learning";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(Basel III, 2010-2011)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策略与流程分享,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。
请选择你最想深入的方向,投票或留言:
A. 深入策略优化:包含回测范式与代码思路
B. 风险管理落地:VAR/CVaR与情景测试示例
C. 行情解析与仓位轮动:如何实时调整策略布局
D. 案例复盘:真实策略成功与失败的操作细节